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浏览易车国际站

您是否想浏览中国自主品牌出口车型,可以为您切换到易车国际站。

去易车国际站
继续浏览当前页

工具栏
意见反馈
问题描述
0 /300
请输入问题描述
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电话号码以便工作人员取得联系
请输入正确电话
相关图片 可上传JPG/JPEG/PNG格式,单张图片不超过5Mb,最多上传3张图片

添加图片

当“一口价”席卷车市:是消费者的春天,还是新一轮套路?

2025年的中国车市,一场名为“一口价”的风暴悄然兴起。从特斯拉的直营模式被群起攻之,到如今传统车企纷纷高举“透明定价”大旗,有人欢呼“消费者终于不用和4S店斗智斗勇”,也有人质疑“不过是价格战的遮羞布”。在这场看似双赢的游戏里,用户真的捡到便宜了吗?

依然记得特斯拉以“全国统一定价”撕开了传统4S店价格体系的裂缝。彼时,车企们怒斥其“破坏行业生态”,经销商更是视之为洪水猛兽。

然而讽刺的是,2025年的今天,大众、别克、日产们却纷纷效仿特斯拉,将“一口价”奉为销量解药——上汽通用别克甚至高调宣布全面转型“一口价”模式,声称要终结讨价还价的消费痛点。

数据不会说谎,东风日产轩逸 ( 参数 | 询价 | 图片 ) “真心版”一口价12.78万元,当月销量同比暴涨49.1%;别克昂科威Plus一口价直降6万元,月销量从3000辆飙升至1.28万辆。

表面看,这似乎是消费者与车企的双向奔赴——价格透明了,套路减少了,销量上去了。但若细究,便会发现“一口价”的底色远比宣传海报复杂。

以某合资品牌中大型SUV为例,官方海报宣称“限时直降13.4万元”,实际成交却需捆绑店内贷款、置换补贴和五年保险;另一款标榜“9.98万元起”的紧凑型SUV,最低配车型常年缺货,消费者最终只能加价购买高配版本。

更魔幻的是,某些品牌的“一口价”政策甚至未经总部授权,纯属经销商自导自演的促销戏码——价格看似触底,实则与平日优惠无异。这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操作,让本应简单的购车流程,再次沦为信息差战场。

价格透明背后的“猫鼠游戏”

“一口价”的本质,是车企试图用确定性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。传统4S店模式下,消费者需要与销售顾问展开心理博弈,从裸车价到装潢费,从金融服务费到上牌费,层层加码的“潜规则”令人疲惫不堪。

特斯拉的成功证明,当价格成为唯一变量时,决策效率会大幅提升——这也是为何Model Y在2024年底降价至23.99万元后,单月销量猛增。

但问题在于,传统车企的一口价往往带着镣铐跳舞。一方面,它们无法像特斯拉那样彻底抛弃经销商体系,只能通过“限时优惠”“官方补贴”等话术平衡各方利益;

另一方面,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迫使它们不得不以价换量,但成本控制能力又远不及新能源车企。结果就是,许多“一口价”车型看似降价凶猛,实则通过简配、缩水售后服务或捆绑消费来维持利润。

例如某日系B级车“真心版”,价格比老款低3万元,却砍掉了倒车雷达和液晶仪表盘;另一款德系SUV的“一口价”版本,竟将质保期从5年缩短至3年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心态的变化。此前,车企们对特斯拉的“破坏性创新”嗤之以鼻;如今,它们却将“一口价”包装成“用户思维”的体现。

这种态度的反转,与其说是觉醒,不如说是求生欲驱动下的妥协,当新势力用电动化攻势吞噬市场份额,当消费者对“指导价”的信任度跌至冰点,除了举起价格白旗,传统车企似乎别无选择。

用户省了钱,还是交了智商税?

对于消费者而言,“一口价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一位上海车主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他原本计划购买某美系SUV,指导价22.99万元,4S店报价18.5万元;三个月后该车推出“一口价”16.99万元,但要求必须置换旧车并购买8000元礼包。最终算下来,实际支出反而比之前更高。

类似的案例暴露出“一口价”的软肋,定价权的不彻底与优惠逻辑的模糊性。真正意义上的“一口价”,应如特斯拉般全国统一、无附加条件、长期稳定。

但多数传统车企的“限时一口价”,本质上仍是阶段性促销,且常与地方补贴、金融方案等混为一谈。这种“半透明”策略,既想享受直营模式的口碑红利,又不愿放弃传统渠道的灵活性,最终导致用户体验割裂。

不过,硬币总有另一面。对于厌恶议价的“社恐”消费者,“一口价”至少提供了清晰的比价基准;对于亟需提振销量的车企,它则是短期内激活市场的强心针。

凯迪拉克XT5为例,直降13.4万元的“骨折价”虽被质疑伤害品牌价值,却成功拉动订单量增长55%。这种“壮士断腕”般的操作,恰恰印证了当下车市的残酷现实,活下去,比姿态更重要。

价格战之后,拼什么?

“一口价”的普及,标志着中国车市进入深度洗牌期。当价格透明度成为标配,车企的竞争维度必然向更深层次迁移。问题是当新势力凭借全民智驾、生态联动持续构建技术壁垒,传统车企的“护城河”又在哪里?

一个危险的信号是,部分车企正在将“一口价”异化为饮鸩止渴的工具。为了维持账面销量,它们不惜牺牲单车利润,甚至压缩研发投入。

这种短视行为,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尤为致命。反观特斯拉,尽管均价五年内下降47%,毛利率却始终保持在15%以上,其背后是超级工厂带来的成本优势与软件付费模式的利润空间。

对消费者而言,狂欢之后更需冷静。当“一口价”成为常态,比价将不再是难题,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识别“真优惠”与“伪套路”。

建议购车前坚持三问:是否为官方统一政策?配置与老款是否一致?附加条件是否合理?毕竟,汽车不是快消品,省下的每一分钱,都不应以牺牲长期用车体验为代价。

写在最后:

从特斯拉孤军奋战,到全行业集体“真香”,“一口价”的进化史恰是中国车市转型的一个缩影。当价格战的红利见顶,车企终将意识到:透明化只是起点,而非终点。

真正的用户思维,不在于将价格牌打到多低,而在于能否用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真诚的服务,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

尾眉

标签: 轩逸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举报当前文章

举报成功

感谢您的举报
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猜你想看

+加载更多

相关车型

CopyRight © 2000-2025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

1/7